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家精神研究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传统师德的现代转化——以概念分析为中心

    姚季冬;张春雪;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是引领传统师德现代转化的旗帜。从概念分析的角度看,传统师“德”本质上是一种“德性—德行”兼备的“美德”,这是其普遍性的来源。而传统之“师”与现代之“师”在社会存在层面的差异,是传统师德现代转化的关键难题。“教育家精神”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并在两个方面为传统师德现代转化提供指引:一是丰富和发展现行的、偏外在规范的师德师风政策和评价体系;二是树立新时代教师的“理想人格”,指引教师个人师德修养。

    2025年03期 v.24;No.13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阅读次数:0 ]
  • 教育家精神爱国主义意蕴的三维探析

    罗钢;

    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对教师兴教强国、为国育贤提出了明确要求,彰显着鲜明的爱国意蕴,集中体现为坚定热忱的爱国信念、躬耕教坛的爱国奋斗和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是对教师个人的必然要求,是对教师育人的方向指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旗帜。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爱国主义意蕴有利于增强教师立德修身的现实成效,明晰人才培养的价值遵循,推动教育强国的稳步建设。应从“知”“情”“行”三个方面着手,阐释宣传教育家精神的爱国主义意蕴,丰富拓宽教师队伍爱国情感涵养路径,建立健全教师爱国乐教评价激励机制。

    2025年03期 v.24;No.13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阅读次数:0 ]

魏源及邵阳人文研究

  • 成德与经世——魏源易学思想研究

    林瀚林;

    在魏源看来,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其内涵皆是成德与经世。魏源的易学思想即围绕着成德与经世而展开。魏源认为,圣人与他人的区别在于“知过密不密之别也,复道远不远之别也”,故圣学即迁善改过之学。依魏源之见,成德与经世并非割裂的,二者乃是体用的关系,经世必须以道德为本。魏源不但强调经世必须以道德为本,而且强调王道经世必须富强,不能空谈道德心性。魏源治学,“初尚宋儒理学,后主今文”。魏源的易学以成德与经世为宗,圆满地融合了宋明理学与清代晚期今文经学的学术理论,可谓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部分。

    2025年03期 v.24;No.13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初期吕振羽的教育精神探析

    彭忠信;彭锴;

    吕振羽在新中国初期的教育行政管理及高校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精神,主要包括:“与人民一条心”的为民教育精神;“为着追求真理”的弘道教育精神;“大家办学、群策群力”的民主办学精神;“为着学生、爱护学生”的爱生乐教精神;“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的启智润心精神等。提炼和探析这些教育精神,对新时代“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实践价值。

    2025年03期 v.24;No.139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阅读次数:0 ]

政治研究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遵循

    杨叶平;张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人民满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依靠力量、实践追求、评价标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价值导向和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是筑牢群众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路径。

    2025年03期 v.24;No.13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阅读次数:0 ]
  • 论“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守正创新”

    霍冠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明坚持守正创新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方式。“守正创新”既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其中“守正”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战略部署和表达形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新时代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人民至上。

    2025年03期 v.24;No.139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1 ]

经济·管理研究

  • 数字普惠金融、居民家庭收入与相对贫困缓解

    刘茂平;

    构建高质量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是推动我国全体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收入以及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同时可以显著缓解家庭相对贫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家庭收入组的家庭收入都有正向影响,但对最低收入25%的家庭组的影响程度最高;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家庭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西部地区家庭影响不显著;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机制检验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直接提升金融可获得性的直接渠道和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间接渠道,达到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缓解家庭相对贫困的目的。

    2025年03期 v.24;No.139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0 ]
  • 数字驱动下旅游目的地文旅产品营销创新:逻辑、模式与路径

    唐佑林;杨琴;

    旅游目的地文旅产品营销创新对于促进文旅产业再生产循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激发消费活力尤为重要。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可以从数字开放理论、数字分类与定位、数字与传统融合、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主体联动等维度,构建全品类覆盖、精准化触达、全媒体传播、智能化运营、全渠道整合的营销模式,进而开拓旅游目的地文旅产品高质量营销创新发展路径,以助力释放消费潜力。

    2025年03期 v.24;No.13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阅读次数:0 ]
  • 直播消费旅程中消费者信任的动态演化机制与路径

    徐晓鹏;李天浩;刘慢慢;

    直播间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社会空间。随着直播问题日益凸显,消费者对直播的信任危机日益加剧。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理论和Engel-Blackwell-Miniard(EBM)消费者行为模型,文章深入探讨直播间中消费者、主播和直播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消费者信任的动态演化机制发现,消费者信任在直播互动中遵循身份信任—信息信任—行为信任—忠诚信任—情感信任的递阶升级过程。基于此,通过分析注意吸引、价值感知、决策形成、消费体验和深度连接五个直播消费旅程阶段,揭示消费者信任的动态演化路径以及影响消费者信任递阶升级的因素,为促进消费者对直播的信任重构、构建良好的直播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4;No.139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肖庆玲;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力支撑、绿色生态四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解构总体差异特征,运用核密度估计及莫兰指数进行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安徽省及各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皖中>皖南>皖北”的非均衡空间分布格局。第二,全省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全省及各区域核密度估计曲线均随时间右移,除皖北外其余区域均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右拖尾特征。第四,全省新质生产力呈显著空间正相关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产业布局、生态优先、分区精准施策等方面对安徽省如何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v.24;No.139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阅读次数:1 ]

教育研究

  • “三金淬精”四位一体地方院校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王少杰;宁立伟;刘白杨;

    针对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当前面临的课程质量欠佳(“金课”稀缺)、实践能力薄弱(“金工”匮乏)、专业建设滞后(“金专”不足)以及职业素养欠缺(“精业”不够)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三金淬精”四位一体地方院校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阐释了“三金淬精”四位一体的构成要素、特色和实践。通过“金课—金工—金专—精业”的协同创新,解决课程、实践、专业建设以及职业素养等多维度问题,可为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24;No.139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育资源优化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陈敏之;杨国辉;

    乡村教育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教育资源在教育振兴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育资源在当下发展过程中出现师资结构性短缺、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城乡政策执行力度差异大等问题,必须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塑家长认知,以及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相关政策、融合区域教育与信息化发展,以期达到乡村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进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2025年03期 v.24;No.139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践路径探析

    杨迎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程,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规律,还能促进两种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融合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促进其全面发展,可从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3期 v.24;No.13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审视与应对策略

    周律;彭俊杰;

    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重价值: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焕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样态,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场域。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表现在教育过程易落入技术陷阱、教育内容易失真失准、教育效果易发生价值偏离等方面。为此,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双向赋能,应以技术规训、主体培育、价值引领、制度规范作为突破口,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24;No.139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阅读次数:0 ]
  • 湖湘文化融入湖南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

    陈泽泉;张睿;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湖南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传承地域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湖南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师资队伍湖湘文化素养不高、专业建设对接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滞后、湖湘文化育人平台不足等困境,传承湖湘文化的后备人才培养受到制约。对此,应大力将湖湘文化融入湖南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校政企合作建设中,以推动加快湖湘文化传承和发展。

    2025年03期 v.24;No.139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0 ]

编辑出版研究

  • 刍议新时代高校文科学报高水平编辑队伍建设

    肖钊;

    编辑队伍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文科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至关重要。新时代编辑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把关、编辑加工、学术鉴别、沟通协调、心态调适能力。当前高校文科学报的编辑队伍建设存在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编辑职业发展受限、培养机制不健全,编辑缺乏职业成长自觉等主要问题。管理部门需从提升引才标准、拓宽用人渠道,明确培养目标、畅通晋升渠道,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培养成效,完善工作保障、构建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编辑自身则应提高政治觉悟,提升理论水平;提高职业热情,强化扎根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增强编研能力;品味编辑人生,培养良好心态。唯有多措并举,方能打造高水平编辑队伍。

    2025年03期 v.24;No.139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柳丰;

    基于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论述了新时代我国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与取得的成就: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学历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机制日益健全;人才质量有了一定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分析了当前科技期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版人才总量不足,人员类型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现状与需求趋势不匹配;引人、育人、留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重视科技期刊出版人才的选用与引进;加强继续教育培训,促进传统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转型;完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更加有利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环境。

    2025年03期 v.24;No.139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阅读次数:0 ]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邵阳学院主办,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9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2002年更名为本刊。学报是湖南省“双十佳期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期刊,被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教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所刊文章多次被人大复印等权威机构转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学报选稿坚持质量优先原则,稿件一经选用,免费刊登。现面向广大作者诚意征稿。一、研究方向本刊主要设有魏源及邵阳人文研究、政治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经济·管理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新闻·出版研究等栏目,其中魏源及邵阳人文研究栏目是本刊常设特色栏目。根据需要可特设专栏刊登优质热点论文以适应时代发展。

    2025年03期 v.24;No.139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